于东来再度发声力挺西贝!于东来的举动引爆网络,网友不淡定了
近期,餐饮品牌西贝因“预制菜”引发的舆论风波中,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的多次公开表态成为新的讨论焦点——他三度发声力挺西贝,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企业问题,这番举动既引发部分网友对“企业家共情”的理解,也招来不少关于“立场与动机”的质疑,后续他将个人账号设为私密的操作,更让这场讨论多了一层关注度。
9月12日,西贝“预制菜”争议刚发酵不久,于东来便在个人账号上率先发声。他表示“任何事没有完美,感谢西贝、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”,同时在评论区补充观点:做一家优秀的企业、成为合格的企业家,背后要付出极大心血,外界可以对企业提建议、帮助企业改进,但不能用指责和否定让企业家寒心。这番话第一次将他与西贝的风波关联起来,开始吸引网友注意。
到了9月13日,于东来再次针对此事发文。他认为,没有企业能完全避开管理漏洞和经营问题,若西贝确实存在公众质疑的问题,相信品牌会积极调整、妥善解决,也会更加重视商品品质和顾客满意度。字里行间,他始终表达着对西贝及更多实体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,希望舆论能给企业改进的空间。
9月15日上午,于东来第三次就西贝事件表态。他明确说明,自己对西贝的评价源于善意,也认可西贝在诸多方面的优秀表现,“做好一个企业太不容易”,因此希望公众能理性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,用“帮助改进”的心态替代“轻易否定”,避免不经意间“毁掉一个企业”。他还提到,相信西贝会尽快回应公众对部分食品安全的担忧,以更有品质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,最后感慨当下不少企业都存在问题,但社会主流常陷入“相互指责”的怪圈,盼未来大家能多些善念。在回复网友评论时,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“相信他们(西贝)会改的”,进一步强化了对西贝的支持态度。
于东来的连续发声,很快在网络上引发大量讨论,网友观点呈现明显分歧。
有网友质疑于东来的动机与立场,认为他不该过多介入西贝的风波。“于东来为什么要主动掺和?要么是关系特别铁的兄弟,要么就是同属资本阵营的伙伴吧?”还有网友怀疑胖东来自身也可能涉及预制菜,“现在严重怀疑胖东来也有预制菜,不然怎么会这么力挺西贝?”更有网友指出两者的共性,“他俩有个共同点,卖的东西都不便宜,这背后要是没有利益捆绑,实在让人难以置信。”
也有网友给于东来提出理性建议,希望他专注自身业务。“有两点想跟于总说,第一,你不了解西贝的内部情况,管不了也干涉不了,不如好好做好胖东来自己的事,别掺和进来引火烧身,更别站到消费者的对立面;第二,如果真的想介入,不如让西贝授权你当公关负责人或者法人,这样站在西贝立场说话才更有代表性,也更公正权威。”还有网友提醒,“大胖(网友对於东来的称呼)别过早站队,免得最后把自己拖进去,影响了胖东来多年攒下的好口碑。”
更多网友将焦点放在西贝的问题本身,不认同“管理漏洞”的说法。“这根本不是管理上的漏洞,说严重点就是欺诈!用预制菜的品质,卖现炒菜的价格,消费者当然不接受。”有网友还细数西贝此前道歉中透露的问题,“看西贝的道歉才知道,之前用的是转基因大豆油,儿童餐的牛肉酱、牛肉饼不是现做,烤羊肉串、猪排、手撕椒麻鸡也不是门店现制,连小米粥都不是现熬的,这些早就超出‘漏洞’的范畴了。”还有网友联想到此前罗永浩(老罗)的评价,“老罗其实没反对预制菜,就是吐槽西贝又贵又难吃,结果西贝就受不了了,我觉得老罗做得对,有问题就该指出来。”甚至有网友直言,“不能说不轻易摧毁企业,可要是企业危害消费者健康,不‘摧毁’它,遭殃的就是老百姓。”
也有少数网友理解于东来的立场,认为他的发声源于企业家间的共情。“于东来那代企业家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,知道做企业的难,重情重义,想通过发声传递点善意,不像现在有些企业,就盼着同行倒闭,落井下石。”还有网友公开支持于东来和西贝,“我支持胖东来,也支持西贝,你们去看看那些专业外卖店的操作,西贝在食品安全上已经算有良心的了。”
此外,有网友注意到于东来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说法的矛盾之处。“贾总之前亲口说西贝100%没预制菜、份量足、价格不贵,结果于总现在说‘相信他们会改’,难道于总发现西贝确实有问题需要改?这和贾总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啊!”还有网友猜测于东来的后续动作,“看来于东来可能也准备卖预制菜了,不然没必要这么为西贝说话。”
随着讨论热度持续上升,于东来在个人账号上留下一句“回到自己的世界吧!享受每一天的美好”后,将账号设置成了私密状态。如今,网友需通过他的好友请求才能关注并查看内容,非粉丝再也无法直接看到他此前三次力挺西贝的内容,也无法获取他的最新动态,这场由他引发的讨论暂时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
企业经营确实需要理性的舆论环境,于东来对“做企业不易”的共情可以理解,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、消费透明的关切同样合理。西贝的问题核心,并非“是否存在漏洞”,而是能否正视公众质疑、用实际行动重建信任;于东来作为有口碑的企业家,发声时若能兼顾企业困境与消费者权益,或许能减少争议。毕竟,企业的长久发展靠的是品质与诚信,而非单纯的同行声援,舆论的监督也不是“毁掉企业”,而是推动行业更健康地前行。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