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2名高中生奸杀女教师案最新进展:俩高中生不认罪,法院通报
2025年11月21日,一份驳回申诉的通知送达当事人家属手中,让这起跨越十余年的强奸致死案再次走进公众视野。从2009年的悲剧发生到多次申诉被驳回,十四年里,司法机关始终坚守证据底线,而这起案件牵扯出的未成年人犯罪、家属包庇、第三人涉案等情节,也持续引发着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深刻反思。
![]()
时间回溯到2009年8月25日晚间,冷水江制碱厂一生活区的宁静被一场残忍的犯罪打破。时年17岁的刘某与谢某,在门球场边看完手机里的淫秽视频后,萌生了邪恶念头,约定将经常在11栋楼顶散步的被害人刘甲(化名,女教师)作为侵害目标。二人先到14栋楼顶确认刘甲独自在楼顶活动后,便径直前往11栋楼顶,趁刘甲不备,用木棒和拳头将其打晕。在准备实施强奸时,见刘甲尚有动弹,二人又再次对其进行殴打,随后先后实施了强奸行为,并将作案工具木棒丢弃在附近猪舍旁。当晚,刘甲被送往医院抢救,最终因钝器致伤导致呼吸、循环衰竭不幸离世。
案件侦查过程中,刘某与谢某对犯罪动机、作案经过等核心事实均作出有罪供述,供述中包含诸多非亲身经历无法知晓的细节,与案发现场勘查、尸体检验结果相互印证——比如二人供述谢某踢中刘甲背部致其倒地、下巴撞到水泥地板,这与尸体检验中被害人下颌部受伤的情况完全吻合;强奸过程中踩踏被害人腹部的供述,也与现场勘查照片中被害人裙子上的鞋印相互对应。尽管一审庭审中谢某曾短暂翻供,但随后便再次供认犯罪事实,并当庭陈述了完整的作案经过。
然而,案件的后续发展却牵扯出更多令人唏嘘的情节。案发当晚,刘某便将强奸一事告知母亲许某红,次日得知刘甲死亡后,许某红不仅未让儿子投案自首,反而交待其不要出门、拒绝承认罪行,还让刘某虚构案发当日与表兄弟在家玩耍的虚假供述,而相关证人证实该表兄弟实际是次日才到访刘某家。另一边,谢某在案发次日向父母谢某东、余某云坦白了与刘某共同作案的事实,谢某东虽曾责骂儿子并劝其自首,却在余某云的劝阻下选择妥协,面对公安机关调查时,故意隐瞒真相,谎称谢某案发当晚18时后一直在家,这与证人证实二人案发当晚出现在14栋楼顶及某诊所的证言相悖。
2010年8月19日,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,以强奸罪判处刘某、谢某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;以包庇罪分别判处许某红有期徒刑四年,谢某东有期徒刑三年、缓刑三年。刘某与许某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,二审法院经审理后,于同年12月8日裁定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判决生效后,刘某、谢某的家属并未停止申诉,从2012年到2016年,他们先后向省高院、省检察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,均因不符合重新审判条件被驳回。即便如此,相关人员仍持续申诉,直至2025年11月21日,法院经再次复查确认,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、定罪准确、量刑适当、审判程序合法,申诉理由不能成立,最终依法驳回申诉。
值得关注的是,案件在2018年出现了新的进展。公安机关在2009年提取的被害人衣物上曾检测出第三人混合生物成分,但当时未能比中对象,直至2018年6月的DNA鉴定中,成功比中嫌疑对象张某。2019年3月,张某被抓获,其如实供认了2009年8月25日21时许的犯罪事实——当时正在工业学校就读的张某因下雨躲至11栋家属楼,雨停后到楼顶发现刘甲躺在地上不动,遂对其实施了猥亵行为。2023年3月,冷水江市人民法院以强制猥亵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。
对于案件中未检测出刘某、谢某精液等生物成分的疑问,司法机关也作出了明确说明:根据二人供述,刘某强奸时未射精,谢某因察觉楼道有声音中途停止也未射精;且案发现场为露天场所,案发前后有降雨,加之多人参与施救及后续解剖检验,导致生物物证遭到破坏,而张某是在雨后实施猥亵,其生物成分才得以留存。同时,针对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的质疑,相关证据显示,公安机关讯问刘某、谢某时有班主任在场见证,二人指认了案发现场,检察机关提审时二人供认不讳,入监体检表显示其身体无受伤情况,相关媒体采访视频也证明其身体及精神状况正常,综合所有证据可确认取证程序合法,不存在刑讯逼供行为。
![]()
这起案件的每一次进展都牵动着公众的心,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展开了理性而热烈的讨论。有网友聚焦量刑问题,提出“强奸致人死亡性质极其恶劣,两人同伙作案,不判死刑是否过于仁慈”,也有网友从法律精神出发,认为“无期徒刑应终身不得减刑,让罪犯用一辈子偿还罪责”。
不少网友对司法机关的严谨态度表示认可:“法院不放过任何细节,做到了对案件负责、对历史负责,更对每个公民负责”,还有网友感慨案件带来的悲剧:“一个案子让至少三个家庭支离破碎,未成年人犯罪的代价太沉重,世上没有后悔药,所有人都应引以为戒”。针对第三人张某的涉案情节,有网友理性分析:“张某的行为构成强制猥亵罪,司法机关已依法判决,这也体现了法律不会遗漏任何一起违法犯罪行为”。还有网友呼吁尊重司法结果:“关注案件多年,同情被害人的遭遇,大家应停止无谓猜测,让逝者早日安息”。
![]()
在这起跨越十余年的案件中,司法机关始终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律为准绳,一次次驳回无理申诉,坚守着正义的底线。未成年人犯罪、家属包庇、多主体涉案等情节,让这起案件成为了一面镜子,照见了违法犯罪的沉重代价,也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、家庭监护责任的深刻思考。法律的威严在于其公正性与严肃性,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,终将受到制裁。这起案件的最终结果,既是对受害者的告慰,也是对社会公众的警示——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,唯有敬畏法律、坚守底线,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。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