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子与已婚女子在车内发生关系猝死,9天后才被发现,详情炸裂-百科攻略网

男子与已婚女子在车内发生关系猝死,9天后才被发现,详情炸裂

微信“摇一摇”曾是不少人尝试拓展社交圈的方式,可有人却因这种偶然的连接,卷入一场关乎生命、责任与道德的风波。张女士与张先生便是通过这一功能相识,后续发展的关系不仅违背公序良俗,更在一次意外后引发了法律纠纷。

据媒体2025年9月12日的报道称,2023年2月,张女士与张先生借助微信“摇一摇”成为好友,当月25日首次见面便在某酒店发生关系。到了3月3日晚,双方又通过微信相约见面,张先生开车接上张女士后,将车开到某街道隐蔽处,两人在轿车后排再次发生关系。之后,张先生突然感到身体不适,张女士在现场采取了约40分钟的简单施救措施,但,没有效果。眼见张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,张女士因担心两人关系暴露,不但没有拨打120急救电话,而且,还拿走了张先生的手机,然后离开现场,在张先生死在轿车上9天后(即3月12日),公安机关才在车内发现了张先生的尸体。2024年4月6日,陕西某法医司法鉴定所出具的报告显示,张先生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致死的结论。

事发后,张先生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张女士赔偿48万余元。

一审法院审理认为:

张女士在有配偶的情况下,与张先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,违背公序良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应受到谴责。虽然法律未明确“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组织或个人”范围,但事发地点偏僻且在密闭车内,张先生突发疾病时身边仅有张女士,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外界及时救助的可能。张女士已意识到张先生身体异常并施救,对其危险处境有较高可预见性,因此负有一定救助义务。而她却拿走了张先生的手机独自离开,属于消极逃避的不作为,虽张先生死亡主因是自身疾病,但张女士的行为让张先生丧失了送医救治的机会,需承担部分责任。

同时,张先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,明知自己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,仍在密闭狭小空间与他人发生关系,自身存在重大过错,应承担主要责任。最终一审法院酌定张女士承担15%赔偿责任,判决其赔偿张先生家属137043元,驳回家属其余诉求。

一审判决后,张先生家属与张女士均不服上诉。二审法院审理查明一审认定事实属实,同时指出张先生家属主张的丧葬费系按责任划分后的金额,一审将该费用认定为丧葬费不当,因此变更一审判决第一项,判令张女士赔偿张先生家属138118.8元,维持一审判决第二项及诉讼费承担部分。

这起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,观点各异却均围绕责任、风险与道德展开。有网友认为,张先生的死亡主要是自身疾病导致,虽张女士未积极抢救,但责任有限,“他的死,主要是自身疾病原因,只是做这个事情导致心梗突发,其实与女方没啥关系,又不是女人故意害死他的,他自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,女方没有积极抢救,判女方赔偿五万元就可以了”。也有网友关注到赔偿款涉及的夫妻共同财产问题,替张女士的丈夫感到不值,“女子的老公太亏了,自己被绿还要陪13.8万元,这可是夫妻共同财产啊!”

针对事发时的急救处理,有网友提出不同建议,“女子正确操作指南:第一时间用男子手机拔打120,等救护车时,清除该男子手机内所有与自己相关的记录,等120来了后,趁乱走开”;还有网友从生理角度分析偷情时男性猝死的风险,“夫妻性关系中,极少有男性猝死的情况,而情人偶合时,时有意外发生,可能是男性太激动的缘故。男性朋友们,一定要引起注意哦!”

也有网友聚焦事发地点的风险,“这种运动不适合车内做,属耗氧运动,车内缺氧。类似这样的事故太多了,得备几瓶氧气”;部分网友好奇张先生家属如何锁定张女士,“在车内发生关系,男的身亡,且女子还拿走男子手机,而后发现车内尸体男方起诉女子,问题是男方家属是怎么知道是该女子呢?”,有网友则以大数据为由回应,“告诉你个秘密,人,在大数据面前是透明的”。

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因越界关系引发的责任纠纷,法院的判决既考量了法律层面的“救助合理性”——密闭空间下唯一在场者的救助期待,也兼顾了公序良俗对婚外关系的否定,平衡了双方过错与责任。而网友的多元评论,实则是大众对“生命优先”“婚姻忠诚”“法律边界”的朴素认知体现。它提醒人们,社交工具带来的便利需以守住道德和法律底线为前提,面对生命突发状况,任何个人顾虑都应让位于急救行动,这既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,也是对自身责任的规避。
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