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贝餐饮承认使用部分隔夜菜,隔夜菜与预制菜相比,哪种更安全?-百科攻略网

西贝餐饮承认使用部分隔夜菜,隔夜菜与预制菜相比,哪种更安全?

近期,西贝餐饮集团卷入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,导火索是知名人士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番吐槽——他指出西贝部分菜品是“预制菜,而且价格偏高”,并呼吁通过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的使用情况。这番言论很快引发连锁反应,消费者对西贝乃至整个餐饮行业的预制菜使用情况关注度骤升。面对争议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出面回应,不仅否认了品牌使用预制菜的说法,还宣布从9月12日起,全国370家西贝门店将允许消费者参观菜品制作过程,试图以此自证清白。可这场回应并未完全平息风波,反而因一个意外细节的披露让事件更显复杂——今天下午,西贝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,这让不少消费者对餐饮安全的讨论进一步升级,大家纷纷好奇:隔夜菜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危害?预制菜和隔夜菜又有什么区别,哪一种更安全?

针对罗永浩的呼吁和西贝的回应,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有网友认为,消费者花钱吃饭,有权知道吃到的是现做菜、预制菜还是隔夜菜,立法强制标注是保障知情权的有效方式,“不管菜贵不贵,透明才让人放心”。还有网友提到,西贝开放门店参观的做法值得肯定,但“否认预制菜却承认有隔夜菜”的表述有点矛盾,“更想知道哪些菜品是隔夜的,保存条件怎么样,会不会有安全隐患”。

关于隔夜菜的危害,营养专家给出了明确解读:若隔夜菜在未变质的前提下,短期内食用对人体的影响有限;但一旦食物出现变质迹象,情况就会不同。经过烹饪的食物,不仅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,也更容易成为细菌的“温床”,此时细菌会在食物中大量繁殖,还可能产生大量亚硝酸盐。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,会导致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,这种物质无法正常携带氧气,最终会引发身体组织缺氧,对健康造成影响。因此,专家提醒,变质的隔夜菜一定要避免食用,日常烹饪时最好根据实际食用量准备,尽量减少剩菜的产生。

对于隔夜菜的危害,网友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。有网友说,以前家里剩菜都会放冰箱,第二天热了就吃,没觉得有问题,看完专家解读才知道变质的隔夜菜有亚硝酸盐风险,“以后尽量少剩菜,剩了也要仔细检查有没有变质,彻底加热再吃”。还有网友表示,外面餐厅的隔夜菜比家里的更让人担心,“家里保存至少自己清楚,餐厅的剩菜怎么处理、放了多久都不知道,万一没保存好,吃了容易闹肚子”。

要弄清楚预制菜和隔夜菜的区别,首先得明确预制菜的定义。预制菜是遵循对应菜品的传统制作工艺,借助现代加工技术,在具备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工厂里批量生产的预包装即烹或即热菜肴。从生产和保存流程来看,预制菜会经过适度杀菌处理,之后进行抽真空密封包装,再通过冷藏或速冻的方式,配合冷链运输送达消费者手中。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菜肴中的氧气含量,还让其不再接触外界含大量微生物的空气,既能延长保质期,也能较好地保留菜肴本身的风味。

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和标准,有网友关注到湖南的地方规范,“原来预制菜有专门的生产标准,不是随便做的”。还有网友补充,之前对预制菜有误解,以为就是“提前做好的剩菜”,现在才知道正规预制菜要经过杀菌、密封、冷链运输,“生产流程有规范,安全应该更有保障”。

而隔夜菜则是当天做好的菜肴没吃完,夏秋季节可能会放进冰箱冷藏,冬季或许直接放在餐桌上,存放至第二天甚至更久后再食用。它长期暴露在自然空气中,菜肴本身的微生物基数就比较高。即便放进冰箱低温保存,频繁开启冰箱会导致温度忽高忽低,反而会加速腐败微生物的繁殖和食物氧化,让变质速度变快。不同种类的隔夜菜还存在不同风险:蔬菜类隔夜菜可能出现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情况,进而引发中毒;动物性菜肴可能因致病菌繁殖导致食物中毒;米面类主食若保存不当,容易让真菌大量生长,产生真菌毒素引发中毒。不过专家也提到,隔夜菜并非完全不能吃,若能及时用保鲜膜或干净食品塑料袋密封,在适宜的冷藏条件下存放1至2天,食用前彻底加热,也能保证安全。

对比预制菜和隔夜菜的区别,网友们的讨论更显理性。有网友分析,预制菜的优势在于生产环节可控、有标准监管,还能通过密封和冷链减少微生物滋生;而隔夜菜的问题主要在保存环节,暴露在空气中、冰箱温度不稳定都会增加变质风险,“这么看,合规的预制菜应该比随意存放的隔夜菜更安全”。也有网友不认同“非黑即白”的判断,“预制菜如果生产不合规、运输出问题也会不安全,隔夜菜保存得当、及时加热也能吃,关键还是看具体情况”。还有网友提到,不管是预制菜还是隔夜菜,餐饮企业都该主动告知,“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,不能被蒙在鼓里”。

从整个事件来看,消费者对餐饮安全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知情权和健康的重视。预制菜并非等同于隔夜菜,两者在生产、保存、监管上存在明显区别,合规生产的预制菜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,而隔夜菜的安全则依赖于正确的保存和处理方式。对于餐饮企业而言,与其在争议发生后被动回应,不如主动提升透明度,将食材来源、制作流程、是否使用预制菜或存在隔夜菜等信息清晰告知消费者,这才是赢得信任的关键。同时,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预制菜生产和餐饮行业食材管理的标准,加强监管,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。
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